行业新闻

INDUSTRY NEWS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行业新闻

多次出轨的男人回头了,还能再相信他吗

“一个男人多次出轨,第壹次离婚了,孩子还小,男人带着孩子去找她,她心软回去了,后来又和其他女人多次暧昧,被发现了吵了一架就断了,后来打麻将认识一个女人,现在在外面同居了,这样的男人还要么?”当你在“一个多次出轨的男人回头了还能不能要”这个问题里反复拉扯时,其实心底藏着两个更尖锐的拷问:他真的会彻底改变吗?我还能再对他交付信任吗?明明他已多次用背叛摧毁感情的“堤坝”,你潜意识里却仍揣着“改造他”的念想——就好像握着一粒已经变质的种子,但你幻想它还能够发芽,期待在自己的精心浇灌下,能长出奇迹。可现实往往是,一个人的人格底色、行为惯性,就像早已定型的雕塑,不会因为你的期待而轻易重塑,更不会全然遵照你的意志转动。倘若你能真正接纳“人无法被彻底改变”这个真相,不再对他的转变抱有过高的期待,就像接受月亮有圆有缺、潮水有涨有落,那么选择是否要他时,内心会少了许多拧巴的牵绊。但如果你内心就是想去改变他,总幻想着他会为你推倒过往的自己,对这种改变抱有近乎执念的期待,那么即便勉强自己点头接受,也不过是跳进了痛苦的循环旋涡:他改不了,你陷入煎熬;你接受不了现状,又卯着劲想推他改变,结果却发现一切仍是徒劳……
你发现了吗?这场拉锯战里,你只会在失望与不甘中越陷越深。在面临两难抉择时,真正让内心备受煎熬的,从来不是选择本身的艰难。毕竟无论怎么选,只要往前走,总有一条路能通向未知的前方。真正的痛苦,源于选择之后、那份沉甸甸的期待轰然落空时,随之而来的巨大落差、失控的变化,以及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如意。所以,当你纠结“一个多次出轨的男人如果回头了还能要么”,这个问题的表象之下,藏着更复杂的心思。表面上看来,你是在权衡这个男人是否值得重新接纳,实际上潜意识里始终在追问两个问题:这个在感情里屡屡越界的男人,真的能被彻底改造吗?他会因为我的存在,彻底摒弃过去的背叛习性,变成我期望的样子吗?这背后,是对这个男人难以割舍的期待,更是一种想要改造对方的妄念在作祟。带着这样的妄念进入一段关系,就像给彼此戴上了无形的枷锁。要知道,对方是一个有单独思想、有固有习性的活生生的人,不是可以随意编程的机器,更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意愿被掌控。你期待他秒回信息,他偶尔的延迟就会让你疑虑丛生;你要求他与异性断绝往来,他与同事的正常沟通,都可能引发你的焦虑。
这种充满控制欲的心态,会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关系,让双方都在窒息中渐行渐远。即便对方真的在努力改变,那些深埋在你心底的期待,也会变成一把标尺,时刻丈量着他的言行——他今天少喝了一杯酒,你会想为什么不彻底戒掉;他这周没有晚归,你会担忧下周是否会故态复萌。一旦对方某些地方没有达到你的预期,积累的不信任就可能会瞬间爆发,信任危机如同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将这段本就脆弱的关系彻底摧毁。所以,倘若你真的想给这段关系一次机会,首先要做的,是放下改造对方的执念,清空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。毕竟,人真正的改变都是源于自己想改变,而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。无论怎么选都要明白:多次出轨的人,短期内很难真正改变。心理学研究指出,出轨行为本质上是背叛者对关系契约的打破,而多次出轨更可能源于人格特质缺陷(如自恋倾向、低责任感)或情感处理机制的病态化。出轨伴侣的多次出轨行为,构成了对“关系契约”的系统性干扰——对方通过反复越界,实质上将关系改造成“满足自身需求”的工具,而非平等的情感共同体。大量临床研究也表明,多次出轨者的人格特质是复杂的(而非单一缺陷),可能兼具自恋型人格倾向、低责任感与冲动控制障碍、情感处理机制的病态化特征),具备这些人格特质的人,往往缺乏责任感,过度关注自身需求,习惯性逃避关系中存在的问题。而这些特质,就像刻在骨子里的印记,不会因为几句道歉或几次承诺就消失。
美国婚姻家庭治疗协会的研究显示:未经专业干预的多次出轨者,彻底改变行为模式的概率不足5%。多次出轨者所谓的“悔改”,更多是暂时的“策略性妥协”——就像小时候闯祸后先认错求原谅,转头照样我行我素,似乎只要表现得够真诚,就能被原谅。假如你内心仍对“改造他”心存幻想和期待,你或许会找理由去说服自己相信他。可需要警惕的是,真正的改变需要两个前提:一是他有强烈的自我改变意愿(而非被你逼迫),二是能坚持长期的专业治疗(通常需要1-2年以上)。如果他只是把“做咨询”当作求原谅的筹码,甚至在咨询中隐瞒关键信息,那这样的“改变”不过是另一场骗局。当你不再有改造对方的欲望,当你能够接受对方有可能改不了,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选择了。你给这段关系一次机会,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让浪子回头,也不是为了向旁人炫耀这段关系的“重生”,而是单纯地遵从内心的声音——或许是贪恋他偶尔流露的温柔带来的情绪价值,或许是依赖他提供的物质保障,又或许是难以割舍生理上的亲密联结。当你以这样近乎纯粹的心态去面对关系时,反而能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,在相处中多一份坦然。
至于结果如何,至少你在选择的那一刻,是清醒而坦诚的。但如果你有以上三种念头,又害怕再次受到伤害的话,就算了吧,当务之急是疗愈自己,而不是陷入幻想。1打破“心软-原谅-再伤害”的陷阱第壹次离婚后,他利用子女情感纽带挽回关系,继而重复暧昧、同居等越界行为,呈现出典型的“出轨成瘾”模式。这种循环表明,他的“回头”可能也只是暂时性的“以退为进”,而不是真正的行为修正。你可能会因心软、责任感或害怕孤独而选择妥协;对方则可能会利用你的妥协,建立“可被原谅”的心理预期;源自社会文化、规训等压力,对"完整家庭"的过度推崇,也可能会影响你的决策,但你要接受你改变不了他的现实。从这一刻起,打破“心软-原谅-再伤害”的陷阱,别再被动等待对方改变,主动来选择自己的人生。